1. 首页
  2. 推荐

上海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“头雁效应” 全力打造“最懂开发者”的城市

上海市副秘书长、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7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作为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,上海深入贯彻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抢抓垂类模型落地的“窗口期”,通过实施“模塑申城”工程,加快打造智能终端、具身智能、科学智能等5个关键生产力工具,推进制造、金融、医疗等六大垂类应用,加快形成产业创新、场景赋能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。下一步,上海将始终坚持应用导向,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“头雁效应”,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持续深化“模塑申城”工程,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。

今年一季度,上海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,同比增长29%,利润增长65%,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张英表示,上海重点打造“5个高地”。其中,着力打造敏捷高效的产业创新策源地,构建全市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服务平台,更好满足各类创新主体算力需求,预计到今年底全市智算供给能力将超100EFlops。着力打造赋能百业的垂类应用示范地,建设制造、金融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国家AI示范应用基地,累计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。着力打造开放融通的产业生态集聚地,“模速空间”聚焦模型生态,周边集聚500余家“AI+”企业;“模力社区”瞄准具身智能和垂类应用,集聚了AI企业近200家。

此外,上海还提供全周期融资支持,以国家人工智能基金、市级人工智能母基金为引领,聚焦算力、语料等要素设立功能性子基金,联动区级基金打造“种子期”到“成熟期”的融资供给体系。

在打造年轻活跃的创新创业首选地上,张英介绍,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近30万人,约占全国三分之一。着力打造智能向善的治理合作先行地方面,已与38个国家建立合作机制,推动国际AI产业对接与技术交流。

去年12月发布的《关于人工智能“模塑申城”的实施方案》明确,到2025年底,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,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,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,建设3—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,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。

张英表示,上海构建“开源+社区”两大载体,通过“开源”打破技术壁垒,依托“社区”连接创新孤岛,加快培育面向基础共性、典型场景的智能服务商,提供开发工具、智能体等集成解决方案,推出面向不同行业、不同场景的特色服务包,全力打造“最懂开发者”的城市。

“在AI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主战场,我们正加快制定‘AI+制造’行动方案,围绕电子信息、汽车、船舶海工、航空航天等10个制造业方向,体系化打造复合性场景、智能化产品和标杆工厂。”张英说。